伟大政党铸就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实践。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丰富、特点鲜明,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精神之源,创新与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丰富内涵。百年以来,伟大建党精神深深融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和灵魂,激励引导中国共产党人创造开天辟地的建党伟业、改天换地的建国大业、翻天覆地的改革事业、惊天动地的复兴勋业,不断绽放出时代光芒。
伟大建党精神具有丰富内涵 与鲜明特点
“胜负之征,精神先见。”精神是时代和实践的升华,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和重要价值。高度重视精神谱系建设并强化精神指引,把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有机统一起来,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制胜密码。在党百年华诞之际提出的32字伟大建党精神,高度概括了百年来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造和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点。
坚持真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坚守理想就是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旗帜,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结合中国实际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实践,反对形形色色的对待科学真理的错误倾向;坚守理想,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之上,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非凡历程中不断领会到马克思主义如何深刻改变中国、改变世界,感悟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理想信念的实践力量,感受到“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并不断为之奋斗、甚至为之牺牲。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就是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把初心和使命作为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就是要在价值上明确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是“最难得的”;在理论上认识到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忘记初心和使命就会改变性质、改变颜色,就会失去人民、失去未来;在实践上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始终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从近代中华民族悲惨境地中确立初心和使命,义无反顾地接过历史交接棒,并以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以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开启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征程。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不懈奋斗中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就是不论面对任何形式和难度的困难、挑战、风险、阻力、矛盾,还是面对各种各样的敌人,都敢于亮剑、勇于斗争,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精神要求,不论环境如何艰险、条件怎样恶劣甚至面临死亡的威胁,为了追求崇高理想、为了党的事业发展、为了维护人民利益,敢于直面生与死的考验,敢于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始终保持斗争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精神,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丰碑。
对党忠诚,就是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爱党、在党护党。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担当,要求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忠诚于党的信仰,忠诚于党的组织,忠诚于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担当和道德自觉,要求站稳人民立场,坚守人民情怀,以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我将无我”地为人民服务,不负人民期望和重托。
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丰富、结构严整、立意高远,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特点。伟大建党精神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念、政治追求、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凝结着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之本、成就伟业之基,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高度概括了百年大党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以真理精神追求真理的思想自觉,彰显了挺立时代潮头、把握客观规律、推进事业发展的行动自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明确提出了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担当民族复兴重任以及正确处理公与私、生与死关系的路径和方法,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活水源头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一百年前,革命先驱们创建中国共产党时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伟大建党精神不断繁衍与传承,逐步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间的关系。
伟大建党精神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红色基因。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根和魂,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在革命、建设、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形成的不同精神,都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呈现和深化拓展。伟大建党精神与不同历史环境、历史任务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精神谱系,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态,但其蕴含的红色基因和血脉得以不断“遗传”,在变化中保持着稳定。
伟大建党精神包含专注的、深沉的、持久的精神特质,是有情有义与无私无畏的结合,可谓爱憎分明。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突出全身心地投入真挚情感,崇尚科学真理,始终对党忠诚,无限热爱人民,倾心奉献事业。这样的精神特质在后来的伟大实践中都有充分的体现,都融汇在各具特色的精神谱系之中。如井冈山精神中“坚定执着追理想”,就是崇尚科学真理的典范;长征精神中炊事员一起床不问今天有没有米煮饭,却先问向南还是向北走,就是对党忠诚、听党指挥的最佳写照;“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雷锋精神,就是无限热爱人民的光辉榜样;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劳模精神,就是倾心奉献事业的生动注解。另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注重以无私无畏的精神气概进行革命与斗争,与强大敌人斗争,与错误思想斗争,与艰难险阻斗争,与恶劣条件斗争。这种无私无畏的斗争气概贯穿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伟大实践与精神谱系之中。在革命时期,伟大抗战精神向全世界展示了我们党带领人民不畏强敌血战到底的战略意志,引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建党初期对党员和一些党组织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以及来自“左”“右”两方面的错误倾向进行斗争,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自我革命的历史范例。建设时期的铁人精神发出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豪迈誓言,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石油工人同艰难险阻、恶劣条件斗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伟大建党精神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崇高品格。文以载道、形神一体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鲜明特色。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不仅在红色基因和血脉上与伟大建党精神“神似”,而且在品格上也得以继承和传承。一是体现了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与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统一起来,如长征精神中“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二是体现了知与行的统一,把认识和实践统一起来,既突出对时代、形势、任务的把握和认知,更重视行动、实践、革命、斗争的作用与意义。如建设时期的红旗渠精神,当然包含着修建“人工天河”的强烈期盼与美好愿望,但更重要的是充分彰显了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十年如一日大干苦干实干的精神风貌。三是体现了现实与理想的统一,既立足现实脚踏实地奋斗,又以远大理想照亮前行之路。如红船精神中“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显示出昂扬的奋进姿态。四是体现了自信与忧患的统一,没有忧患意识的自信是自负,没有自信的忧患是悲观,既要充满自信,又要保持忧患。如西柏坡精神中的“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表达了始终保持政治清醒的态度。
伟大建党精神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基本功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每一种精神都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发挥着特定的作用,但也受伟大建党精神在功能上的匡定,又发挥着共同的作用。一是引领方向,把握大势。在革命方向不明时自觉把握历史大趋势,在历史转折关头选择正确道路,都需要精神谱系的照耀和指引,归根结底都可以在伟大建党精神中找到源头或受到启迪。二是坚定信心,增强斗志。在党的事业遭受挫折、陷入低潮时需要全党增强必胜的信心和顽强斗志,这就需要发挥精神谱系的激励与鼓舞作用,最终也能在伟大建党精神中追寻到根基和源泉。如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长征形成的长征精神,强调“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引领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三是提振动力,消除阻力。在推进改革开放事业中,既需要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解放社会活力,又需要冲破陈旧观念与僵化体制机制的严重束缚。特区精神中“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既包含着提振动力与消除阻力的精神成分,又是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
伟大建党精神是指引和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党无精神不兴。伟大建党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全过程,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各时期,是指引和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进行伟大实践的精神动力。
伟大建党精神为党的自身建设提供精神武器。伟大建党精神在伟大建党实践中一经产生,就开始指引党的自身建设不断发展。百年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为党的自身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信仰指向,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为党的自身建设提供了历史任务和根本动力,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为党的自身建设提供了道德律令和实践路径,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党的自身建设提供了党性原则和价值立场。百年来在伟大建党精神指引下,我们党从只有50多名党员的一个年轻小党,到今天发展成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人类有史以来规模体量最大,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坚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从以思想建党为起点发展到加强各方面建设,使党的建设质量得以不断提高。
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站在新征程上,我们党正继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确保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为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提供精神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广泛、深刻、持久的社会革命,百年以来我们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连续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百年里开辟伟大道路、创造伟大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精神指南。
伟大建党精神既是对历史的概括与总结,更能指引、启迪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从世情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时常涌动暗流,新冠疫情影响仍未结束,美国全方位对我不断打压、遏制、挑战,外部环境不利因素增多;从国情看,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从党情看,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管党治党不力状况仍然存在。形势越严峻复杂、任务越艰巨繁重,目标越接近实现,越需要伟大建党精神指引方向、凝聚共识、汇聚力量,越需要激励攻坚克难、化险为夷的伟大实践。
为党获得深厚的群众基础提供了精神激励。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伟大建党精神做了明确回答。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源自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的天下为公特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正是由于坚持对内超越自我、对外超越利益集团,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为人民做到“始终”和“全心全意”,也才能赢得人民“始终”和“全心全意”的支持和拥护。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同样离不开党,人民在历史潮流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已经成为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任何想把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企图,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都“不答应”。面向未来,继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求,全体党员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
为党战胜艰难险阻、化解风险挑战提供精神引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一百年来,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到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在一穷二白基础上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冲破僵化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障碍来推进改革开放大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党是通过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化解众多风险挑战一路走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总结道:“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一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
百年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困难压倒,战胜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战胜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血脉之中,为我们党战胜艰难险阻、化解风险挑战提供了精神引领,推动党的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在新征程上,伟大建党精神必将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在把握宝贵机遇的同时,妥善应对与有效化解来自国际国内的风险挑战,必将引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郝永平 孙林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本文刊登于《中国纪检监察报》2021年7月8日理论周刊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