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买球(中国)有限公司中心组学习参考资料 2018年第一期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结构
二、重大时代课题的系统回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石
三、“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是什么关系?新思想有哪些重大意义?权威专家解读
四、从新时代历史方位学悟新思想精髓
五、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把握几个关键词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结构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时代课题,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进行理论创新,并对各方面的具体实践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其理论主题、基本内容、体系结构进行了系统总结,并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这是党的十九大的重要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明确的理论主题和核心内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也是这一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主题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与实践的主题。”这一判断就时间而言,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就空间来说,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与实践。这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改革开放的历史要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来书写。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主题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往学术界在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时,往往将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合并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事实上,一个理论体系应有统一的理论主题,才能体现理论的整体性、有机性,才能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依据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的重大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者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解决了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在此基础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来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内在结构、基本特征,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向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也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时代课题,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围绕这一时代课题,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进行理论创新,并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等各方面的具体实践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以“八个明确”概括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目标、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尽管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但新时代从党的十八大之后已经开始。正是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才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才有“八个明确”的形成。事实上,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空间、领域、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由此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日渐丰富起来,这是“八个明确”成长的肥田沃土。正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催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明确”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践创新经验的升华,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实践创新的智慧。
“八个明确”具有宏观性、战略性,侧重于理论与思想层面的要求,回答和解决的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性、战略性问题,也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体,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为“十四个坚持”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十四个坚持”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和实践路径、实践要求。基本方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涵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领域、各方面的总体实践要求,包括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二是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具体实践要求,包括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是涵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条件的实践要求,包括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十四个坚持”主要回答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相继提出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基本”。其中,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是管长远的。相对而言,不同时期形成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有些内容已经随着实践和理论发展而发展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涵盖了此前提出的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基本内容。如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面贯彻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把“五个基本”简化为“三个基本”。基本方略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要求,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基本方略的内容,都带有原则性、根本性,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或理念,由此决定了基本方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等显著特征,这是确立其指导地位的重要依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主题体现了对邓小平理论主题的继承和发展,其核心内容、基本方略体现了理论与实践、认识与方法、战略与战术的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只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才能确立民族复兴的具体目标,才能解决民族复兴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才能凝聚各方面的力量。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九大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既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保障。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陈金龙
二、重大时代课题的系统回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石
来源:解放军报
新时代产生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重大时代课题中形成的,成为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晶。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石。深入领会重大时代课题的历史底蕴、丰富内涵、高远视界,全面领悟围绕重大时代课题的艰辛理论探索、深化规律认识、创新思想观点,是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性、规律性、指导性的前提和基础。
全面把握新时代的实践基础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创新理论新的实践基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就是要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对的重大问题,从问题出发思考和筹划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基本方略、战略安排、重大部署等。全面把握新时代的实践基础,关键是扭住和解决“三个并存”问题。
重大进展与重大矛盾并存。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砥砺奋进的5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变革。中华民族进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即将启程。同时,在发展的进程中,产生了一些重大矛盾和问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这些重大矛盾和问题,是我国在迅速转变、时空压缩,矛盾汇聚、化解滞后的状态下,逐步积累和显现的。回答重大时代课题,首先就要面对重大进展与重大矛盾并存这一现实,正视前进道路上的问题和难题,提出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方略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伟大斗争解决重大矛盾,建设伟大工程重塑政治生态,推进伟大事业攻克发展难关,实现了各个领域的明显改变。
光明前景与风险隐患并存。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基础上,新时代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呈现出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和美好未来。同时,党中央清醒认识到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局势。诸多矛盾叠加,历史的和新生的,国际的和国内的,经济的和政治的,自然的和社会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党内的和党外的,形成矛盾集合体;风险隐患增多,积累的和突发的,外因的和内因的,必然的和偶然的,可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可控制的和难以控制的,呈现多样性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重大机遇期与高风险期并存交织的趋势,带领全党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健全各方面风险防控机制,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在多样性风险面前,全面掌握风险成因,有效化解风险振荡,及时中止风险演化,构建总体国家安全体系,有效保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安全发展、顺利发展。
发展动力与发展阻力并存。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激励,破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的要求,等等,构成了加快推动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让社会生产力的要素充分使用、潜能充分发挥,让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激发,正是新时代的根基、源泉和风貌。同时也要看到,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形成了新的利益关系、利益格局,其中有的是固化利益、既得利益,构成利益藩篱、利益壁垒,成为前进发展的重大阻力。强化发展动力,克服发展阻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环节。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革命,就是要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改革利益分配机制,克服利益关系调整、利益格局重塑遇到的重大阻力,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这必然能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着力完成新时代的主要任务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紧紧围绕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来展开和深化,将重大时代课题的科学回答,建立在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上。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期、发展激励机制的转型提升期,关键是研究怎样解决“三个过渡”问题。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进入新时代后党和国家的首要任务。对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来说,既要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场接力赛的最后一棒,收官冲刺,又要跑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场新的接力赛的第一棒,起步开局。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和丰富的经验,实现这一目标可以说是胜利在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延续,又是在新的跑道上开启新的征程,有着不同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性质和内涵、标准和要求、方法和路径。因此,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仍显得准备不足、能力不够,需要重新学习、继续提高。为此,习总书记号召全党,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坚信,中国共产党不仅能够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胜利,而且能够取得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胜利。
从解决旧的主要矛盾向解决新的主要矛盾过渡。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主要矛盾成为党的主要任务,形成了一系列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贫困的路线方针政策。经过长期艰苦奋斗、不断改革创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的主要矛盾,标志着人民需要层次的拓展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前进上升,我国社会矛盾形成了新的性质和状况;标志着解决矛盾的方向、重点、途径、机制等都有了新的内涵和要求,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主要任务。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需要包括更为广泛的领域、更为丰富的内涵、更为提高的层次、更为自主的选择;从改变落后的社会生产状况到改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况,矛盾更具复杂性多样性,任务更具精准性差异性,标准更具现代性综合性。
从差距发展向共享发展过渡。坚持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共享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灵魂。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要求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共享发展的提出,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经验总结,表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党从改革开放之初提出让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大政策,同时也指明了从差距发展到共同发展、从先富到共富的发展战略。进入新时代,这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共享发展成为新时代的显著标志。共享发展作为新时代的激励机制,不是平均发展的激励机制,不是否定差距发展的激励机制,而是将差距发展纳入其中,使其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是将共享发展作为更加包容、更加有效、更加公正的发展准则、分配原则、激励通则,发挥着更为根本、持久、强劲的激励作用。
充分彰显新时代的世界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放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局下来思考,而且要放在当代世界的发展大势中来认识,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从长远看,需要创造性地实现“三个飞跃”。
社会主义国家向现代化国家转变的飞跃。中国实现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主义历史上迄今还没有成功的先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建成具有独特禀赋、优势、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拷贝,必将是人类历史上更为伟大的创举。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大大强化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大大增强“四个自信”,大大增进社会主义的说服力号召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飞跃。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揭示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的拓展和技术的发明,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掠夺和镇压,打破了各民族各地区孤立封闭发展的状态,促使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十月革命胜利以及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开始了社会主义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时代潮流,但这一进程又经历了苏东剧变、苏联解体的波折和断裂。四分之一世纪过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终结”社会主义,而是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世界历史转变,不是“输出”中国模式,不是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而是强调中国“自己的道路”同时具有社会发展道路的共同性,“中国特色”同时包含人类社会的普遍性,中国模式同时提供示范性,中国道路得到世界各国和世界人民更多的认同和赞同。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向21世纪马克思主义转变的飞跃。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力推进者,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传承者;21世纪中国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发展的坚强阵地,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大发展的主要阵地。马克思主义创立170多年了,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庄严使命,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责无旁贷。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在新的实践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同时也是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化的进程,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同时也是发展21世纪世界的马克思主义的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
深入领会重大时代课题的历史底蕴、丰富内涵、高远视界,全面领悟围绕重大时代课题的艰辛理论探索、深化规律认识、创新思想观点,是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性、规律性、指导性的前提和基础。
三、“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是什么关系?专家解读
来源:央视新闻
10月24日,党的十九大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
如何解读这一新思想,央视新闻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顾海良,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韩庆祥,中央党校教授辛鸣,中国社科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副院长辛向阳等多位专家。
如何理解“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
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韩庆祥是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的主讲专家。韩庆祥教授认为,十九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基本方略,分别从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加以概括,分别回答了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八个明确”,主要是从理论层面来讲,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四梁八柱、核心要义。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直在发展过程当中,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历史方位会有不同的内涵。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十四个坚持”,它主要是回答怎样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它告诉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路径、方略、步骤等等。
“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是理论上的回答,我们要坚持和发展的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十四个坚持从实践层面明确的回答,主要回答“怎么办”的问题。我们在新的历史方位当中,怎样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讲方略、办法、路径的问题。
新思想的四层重大意义
韩庆祥教授认为,要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把握它的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世界历史意义。
它的政治意义,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统一全党意志、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精神动力。
它的理论意义,第一个就在于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结合新时代的新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第二个是它在不断推进“四个伟大”的实践过程当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方略,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到一个新的境界。第三个,它实际上是为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新的贡献。
它的实践意义,主要是为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
它的世界历史意义,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当中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开辟了实现现代化的新途径,为那些既希望快速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思想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
韩庆祥教授在接受央视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十九大报告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
报告首先强调了这五年我们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而这个历史性的变革,主要体现在我们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个变化就是这五年这个历史性变革产生的历史性影响,就集中体现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了。
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报告提出了我们党的新的历史使命,这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新的时代历史使命与对这个主要矛盾的变化的判断是直接相关的。我们要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好两大时代课题,那就是新时代我们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把这个时代课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做一个很好的回答。
正是在对时代课题的解答当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呼唤新思想,思想是时代的声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以后,我们要把它作为指导思想、行动指南,用这个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对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做出一个安排,而这个战略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政策,这就进入到实践新方略了。
再接下来,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最后,整个十九大报告的落脚点是在全面从严治党上。这个逻辑很清晰,这也是整个十九大报告总体框架的严密逻辑。
新思想是十九大报告最大的理论创新
顾海良教授曾任武汉大学校长、教育部党组成员等职,是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的主讲专家。他在接受央视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十九大报告在很多方面体现了理论创新,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对我们长期思考和研究的很多理论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
比如说对于社会主要矛盾的问题,经过这么长时期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到底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它们的矛盾之间有什么新的特点?这一次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科学的回答。这个回答对我们在新时代的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很多问题的认识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这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重大的理论创新。
还比如说“四个自信”,这是十八大以后不断完善、不断探讨的一个问题。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到现在加上文化自信,四个自信,表明这五年来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新的认识。文化自信可以说是四个自信中最为根本的。这对当代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比如讲“四个伟大”,尽管四个伟大我们分别都讲过,但是现在四个伟大合在一起,作为我们今后解决和处理我们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的基本原则、基本思想,也具有重要意义。
十九大报告最大的理论创新,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这个思想体系做了全面的论述,对于理论要点也做了系统的回答,充分体现了这个理论今后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次概括的不仅是理论体系,而且提出了基本方略,这个是很大的理论创新,十四个方面涵盖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合为一体,这在以前的理论发展中是少见的,甚至可以说是这一次最大的一个理论亮点。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新思想
顾海良教授在接受央视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12个字可以表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思想精髓。
第一个是“因事而化”。报告一开始就从最近五年我们解决的难题、解决的大事出发,以此为基础来展开基本的理论创新。报告也从党成立近百年的历史来回顾党的历史,回顾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的一些大事中得出一些道理,这就是“因事而化”。
第二是“因时而进”,就是我们讲的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变化,随着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变化,我们在不断进取和拓展。
最后就是“因势而新”。因势而新就表明了我们顺应这个历史的潮流,顺应中国和世界发展趋势,提出了新的理论。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12个字,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几次讲过。他是用中国文化的方式精炼地表达了他的思想方法,也用中国文化的这种精粹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基本规律。这12个字正好表达了党的十九大实现理论创新的精华部分和内核部分。
顾海良教授认为,十九大报告非常好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结合在一起了。党的十九大以后,我们贯彻十九大精神,特别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按这种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紧扣中国实际,紧扣时代变化,紧扣老百姓的愿望和老百姓的期盼。
新思想是整体创新、系统创新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在央视新闻记者专访时认为,十九大报告最大的亮点,最让我们最耳目一新的,就是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新时代最大的理论创新,也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这五年最大的收获。
在辛鸣教授看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整体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一种崭新的理论形态的整体创新,让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焕发出了伟大的理论光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也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和代表。
辛鸣教授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点有很多,比如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创新点,“四个自信”就是创新点,“四个伟大”也是创新点。我们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的创新,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在新时代指导中国社会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伟大斗争的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这个整体角度来看它的创新。整体的创新、系统的创新,这是它最大的“新”。
如何理解新思想蕴含的重大理论创新
中国社科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副院长辛向阳在接受央视新闻记者采访时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整个中国特色理论体系中有着重大作用。第一它大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它在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深化了对重大时代课题的回答。
再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就是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的问题。实际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除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以前我们还提出过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应该说基本方略是对以前的几个基本的坚持和发展,而且是大大一个深化,它是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发展规律认识的一个结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十四条基本方略。辛向阳研究员认为,我们通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下一步再推进下一个30年的发展,这十四条基本方略是非常关键的。它是对三大规律深化的一个认识,大大拓展了以前的一些认识,而且十四条基本方略之间有着非常完整的逻辑,它是一个整体性的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也是对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现在一百年的整个世界社会主义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所以,十四个基本方略确实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理论判断和理论创新。
四、从新时代历史方位学悟新思想精髓
来源:红旗文稿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分析和揭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把握新时代历史方位,掌握这把钥匙,不断学出新境界,取得新成效。认识“时代之变”——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
时代之变,首先是世界格局之变。当今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转换、新旧秩序更迭、新旧体系更替的关键期。党的十八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生的变化,是深刻性大变局,是前所未有之大变局。环顾当下国际政治形势,这个大变局的面貌可以概括为“四局”,即中东乱局、欧洲困局、美洲衰局以及由于中国的发展而在亚太地区呈现的“新局”。这个“新局”越来越引起世界的瞩目,并给人类解决面临的困境以信心和方向。
时代之变,还表现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之变。近4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先后三次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概括。第一次是1956年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所作的表述: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第二次是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作出的概括: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第三次就是这次党的十九大所作出的概括: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然带来时代转换,也必然呼唤新的理论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科学判断,并指引党和国家事业向前推进。
时代之变,是我国发展面貌之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各个领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化。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从过去五年走过的历程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是历史性的,深化改革的深度广度是历史性的,经过对党的革命性锻造、对军队的革命性重塑、对国家经济社会的整体性改革,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是历史性的,中国社会面貌的变化也是历史性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巨变”的大背景、大环境、大实践中孕育形成的。
直面“时代之问”——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的时代课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围绕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接续回答和解决了三个带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课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进入新时代,我们党究竟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重大创新、重大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而深刻、系统而全面地回答了这一“时代之问”。这一思想,包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10个方面基本问题;这一思想,涉及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18个领域;这一思想,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形成了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上个世纪末,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那时,“社会主义失败论”甚嚣尘上,“历史终结论”风光一时,“中国崩溃论”颇有市场。今天,“中国成就”世所瞩目,“中国模式”广为传播,“中国经验”备受青睐,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事实雄辩地说明,在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人能、中华民族能、中国共产党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时代制高点上,从理论上对“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中国道路”进行新概括,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推进到新的高度,为中国未来发展定位、定向、定策、定纲,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人类解决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以信心、以方向、以方案,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历史意义。这一对“时代之问”的科学回答,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宣告了“社会主义失败论”的破产,宣告了“中国崩溃论”的破产,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领悟“时代之魂”——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思想精髓。
哲学是“人类文明的活的灵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回答“时代之问”中,形成了自身独创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方略,屹立于新时代思想之巅,铸就新时代思想之魂。因此,我们必须以新时代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去领略其思想魅力,读懂弄通其精髓和要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新的历史方位。它以“举旗开新”标定了党的时代方位,指出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以“决胜图强”标定国家的时代方位,指出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以“奋斗共富”标定人民的时代方位,指出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以“复兴圆梦”标定民族的时代方位,指出这“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以“贡献人类”标定中国屹立于世界的时代方位,指出这“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基石。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把握“两个不变、三个牢牢”,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八个明确”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这“八个明确”科学规定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总体布局,深刻揭示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强军目标、大国外交方向、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制度优势,是具有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总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十四个坚持”总方略系统回答了“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最新实践的升华,在领导力量、发展目的、发展动力、发展理念、制度保障、精神支撑、发展条件、国际环境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方针和原则。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坚持老祖宗又讲出新话语,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又一次新飞跃。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高扬“时代之旗”——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真理力量。
主义譬如旗帜,思想犹如灯塔。旗帜指引方向,灯塔照亮前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养分,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贯通中国与世界,给发展中国家谋未来以方案、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以信心、给国际社会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时代课题以智慧,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化了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社会主义运动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着强大的理论特色;根植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有着鲜明的实践特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启了一个崭新时代,擎起了一面伟大旗帜。
这一思想,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昭示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即将开启访华之旅前夕,美国《时代》周刊11月13日提前出版一期载文《中国经济是如何做好赢得未来的准备的》指出:“就在5年前,人们还一致认为,中国终有一天将不得不进行根本的政治改革以维护国家合法性,……如今,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已经更为完美,甚至可能比美国的制度更具可持续性。”这绝不是美国人的溢美之词,而是活生生的、令人信服的事实。今天,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具有实现复兴的信心和能力。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可以预见或不可预见的艰难险阻,但中国走向强大的力量势不可挡,中国走向复兴的大势锐不可当。
这一思想,昭示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100年前,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苏联诞生。20年前,这个社会主义国家轰然解体、亡党亡国,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但社会主义并没有失败,更没有从这个地球上消失。20年后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大地上充满蓬勃生机。这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以信心、以方向、以力量,以新的旗帜引领。
这一思想,为人类解决共同问题指引了正确方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写的文章中指出,“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正在把前人的愿望变成现实,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自信改变这种“惭愧”。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已经越来越为世人所认同、称许,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为中国共产党立心的理论,是为中华民族铸魂的理论,是为中国发展聚力的理论,也是为人类进步领航的理论,必将引领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实现更好更优的发展。
作者:火箭军指挥学院副政委 熊照元
五、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把握几个关键词
来源: 人民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各个学科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要把握好“新时代”“新方略”“新飞跃”“新境界”等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结果。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问题导向,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提出的新课题。
“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八个明确”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坚持的重大原则,要实现的重要目标。第一个明确揭示了国家发展的总目标,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明确揭示了人的发展目标,即着眼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第三个明确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第四、五、六、七个明确分别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军队建设和外交工作的总目标,阐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动力、法治保障、军事安全保障和外部环境保障。第八个明确揭示了政治保证和领导力量,阐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保证,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这“八个明确”逻辑上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内容上内在关联、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科学完备的理论体系。“十四个坚持”是在实践中对“八个明确”的具体化,是我们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必须深入坚持的基本方略,是必须在实践中贯彻落实的行动纲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大的历史贡献。首先,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飞跃,它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我们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其次,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再次,它开辟了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最后,它开辟了管党治党的新境界,我们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校正了党和国家发展的航向,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立足新时代新课题所提出的新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指导新时代实践发展,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陈志刚